你的位置:开博体育会被定位吗 > 新闻动态 >

学术活动 | 第22届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CIRC)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发布日期:2025-07-19 19:06    点击次数:186

7月7日至9日,第22届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22ndChineseInternetResearchConference,CIRC)在北京大学蒙民伟楼举行。本次会议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北京大学宝成海峡两岸青年发展基金特别支持,来自中国、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英国、丹麦、芬兰、荷兰、意大利、俄罗斯、阿根廷等国家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经过30多年发展,中国互联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影响深远。当前,技术持续驱动全球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中国更是处于这一趋势的前沿。本次会议以“人工智能时代中国互联网的未来”为主题,围绕重要时代命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开幕式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陈开和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刚在致辞中向来自全球的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他指出,这是自2010年之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第二次举办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当前,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中国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趋势,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贡献与主张日益成为重组全球数字格局的关键。因此,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不仅是中国学者的研究重点,同样是全球学者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将持续搭建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吸引全球优秀青年学者,共同推动中国互联网研究与事业的发展。

CIRC联合创始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院长、邵氏基金会媒体技术讲座教授邱林川在致辞中回顾了CIRC自2003年创办以来的发展历程,特别强调了年会与北大的历史渊源,并向过去22年来在全球各地组织举办年会的各位学者与同行致以诚挚敬意。他热烈欢迎新一代青年学者加入CIRC这个开放且富有活力的学术共同体,携手共进,助推中国互联网研究不断向前。

CIRC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在致辞中对参加此次年会的全球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表示,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互联网研究者赋予了新的使命,时隔十五年后,CIRC再次走进燕园,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能畅所欲言、激荡思想,为中国互联网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在主旨论坛环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黄金辉传播与信息学院教授、国际传播学会(ICA)前主席汪炳华以“人工智能时代的中国互联网”为主题发表演讲。他指出,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加速信息内容的趋同,削弱文化多样性,并对人类社会生活方式产生深远影响。在中国特有的监管体制和数字化环境下,人工智能呈现出了独特的发展路径。未来,亟需从地缘政治、宏观经济、微观应用等层面开展本土化研究,以把握其发展走向以及在全球竞争中的定位。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人工智能、信任与治理中心联合主任、教授、澳大利亚研究理事会桂冠学者、ICA前主席TerryFlew围绕“人工智能:繁荣还是泡沫”这一主题,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了分享。他指出,2025年成为人工智能发展和争议“破圈”的关键节点。在全球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于2031年突破1万亿美元的背景下,他提出了理念(Ideas)、利益(Interests)、制度(Institutions)的三要素分析框架,并强调人工智能的发展将始终伴随持续的社会批判与反思,应构建多维视角来理解人工智能的未来路径。

香港城市大学计算社会科学讲座教授祝建华聚焦“AI大语言模型如何重塑传播学研究”,提出传播学是互联网研究的先行者,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相较于其他社会科学,其发展进程正面临艰难的挑战。通过对约3万篇相关文献的系统性分析,他指出,当前传播学对AI的研究更多集中在技术、伦理与监管议题,而对内容生产、使用行为及扩散等传统传播问题相对关注不足。他呼吁传播学应更积极地拥抱人工智能,以推动学科范式与研究议题的不断创新。

英国《金融时报》(FinancialTimes)中文网主编王丰结合一线媒体从业经历,从实践视角出发分享了AI在新闻采编流程中的应用与挑战。围绕全球最前沿的AI工具与产品,他指出AI已在新闻选题、素材生成、智能翻译、内容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辅助作用,创造了积极的商业价值,但也带来了准确性、伦理和编辑责任等新问题。他强调,面对AI的迅猛发展,媒体人需保持专业判断力,探索技术与新闻价值的平衡。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以“在人工智能中看到自己”为题,探讨了从图灵到当代,技术如何在拟人化想象下被不断塑造。他表示,当前人工智能的发展倾向于用“计算”取代“判断”,掩盖了人类经验、文化背景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他通过对魏岑鲍姆(Weizenbaum)等思想传统的回溯,强调应避免将人工智能误视为具有人类智慧的存在,并呼吁重新认识人工智能作为一种“社会—技术”复合体,重新判断在人类生活与决策中的地位。

本次会议设有八个专题论坛。主旨论坛结束后,来自全球各地的专家学者分别围绕“互联网与人工智能治理”“文化生产与传播”“大语言模型与传播”“中国互联网的全球化”“媒体与数字经济发展”“中国数字媒体与传播三十年”“地缘政治与全球传播”“情感、具身性与中国社会中的人工智能文化想象”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和讨论,现场氛围热烈。

论坛现场照片

此次年会还专设了期刊圆桌论坛,聚焦“新形势下中国互联网研究的学术发表”。圆桌论坛由胡泳教授主持,来自AsianJournalofCommunication的汪炳华、Policy&Internet的JoanneGray、《全球传媒学刊》的卢嘉、《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的师曾志、GlobalMediaandChina的黄典林等学者参与研讨。会议期间,会场外也同步设置了学术期刊展台,参与圆桌论坛的5本期刊以及CommunicationandthePublic参加展览。

在闭幕式环节,CIRC委员会对获奖论文进行了表彰,同时公布了下一届年会的筹备计划。明年的CIRC将在加拿大的艾伯塔大学(UniversityofAlberta)举行。CIRC委员会呼吁全球学者以年会为纽带,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参与到中国互联网发展的研究中来,通过思想碰撞凝聚共识,以学术成果贡献智慧力量。

本次年会还特别设置了互联网公司参访调研环节。9号下午,与会专家学者一同走进京东集团亦庄总部参访考察,深入了解京东的发展历程以及在电商、物流、科技等全产业链的整体布局,真切感受中国互联网发展的斐然成就。同时,大家也围绕京东在广告、营销、人工智能等行业前沿领域的实践进行了交流探讨,是全球学界与中国互联网业界一次生动的碰撞与融合。

中国互联网研究年会(CIRC)始于2003年,是海内外中国互联网研究者所搭建的高质量学术交流平台,也是本领域里最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CIRC由南洋理工大学、德克萨斯A&M大学、北京大学等高校最早研究中国互联网的一批学者发起,在世界主要国家轮流举办,通常由当地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主办。北京大学、牛津大学、南洋理工大学、香港大学、南加州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都曾举办过。CIRC在中国内地只举办过两次,分别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于2010年、2016年举办。

经过二十几年发展,CIRC形成了稳定的组织机制,不断凝聚海内外中国互联网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在该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早期参与的学生和青年学者如今都成长为遍布世界各地的重要学者。伴随着中国数字技术产生越来越大的国际影响力,CIRC作为观察中国的重要研究平台,为外国学者理解中国互联网和中国社会提供了直接的观察窗口,也为中国学者与世界交流搭建了重要的沟通桥梁。



下一篇:没有了
友情链接: